對於栽培植物的初學者來說 ,最難的部分正是「澆水」。常常請教有經驗的綠手指前輩們總淺淺的說「澆水3年功」,指的便是給予植物適當適量的水分是件相當困難的事。
換句話來說,必須要長時間的仔細觀察植物後,再給予適量的水分才行。每種植物的需水量都不同,因此我們無從知道水量究竟該多還是該少。雖然水量過少時可以再澆,但水量過多,根系長時間浸泡造成缺氧就危險了。
澆灌水質的重要性
水質的確認是大家最常忽略的部分,但也是澆水最重要的一環。因為家庭用水大多使用的是自來水,自來水為了殺菌裡面會含有漂白水等含氯的成分,容易傷到幼嫩的根毛,所以建議儲存靜待1~2日等含氯成分揮發後澆灌最佳。
植物種類的不同,所需水量亦不同
每一種植物的生長地不同,對於水分的需求度也不同。例如生長於乾燥環境的仙人掌,為了適應水分稀少的環境,其葉演化成為針狀,就不需要每天去澆水。
植物在生長時期,對水分的需求量也會有變化
植物會配合季節而有不同的生長變化。例如生長於溫帶地區的植物,會在春天溫度上升時萌芽、生長枝葉,開花結果;闊葉樹會在晚秋時節葉片凋零,冬天進入休眠狀態。植物生長旺盛時期需要水分,但是在休眠時期則不太需要水分。
栽種介質的種類,給予不同量的水分
若植物原生在排水性佳的土壤,便會選擇栽種於透水性好的土壤,因此較容易出現乾枯的情形,需經常補給水分。相反地,若使用排水性較差的土壤栽種,則應避免頻繁澆水。
依氣候控制澆水量
白天時土壤容易乾燥,尤其是夏天,即便剛澆完水,亦會馬上乾掉,因此一天至少需澆二次以上的水。陰天或雨天則應該控制澆水的量。
總括上述,澆水應視植物的種類、土壤性質、天氣狀況等各條件,做出綜合性的判斷。就好比不會照顧嬰幼兒,須依經驗或直覺來判斷嬰兒為什麼在哭,植物也是一樣的,應仔細觀察植物的外觀和土壤狀況,以作為植物需求之判斷。
結論:建議觀察植株的品種、土壤的乾燥程度,再作為澆水時機的依據。